编者按
风起敕勒,千里苍茫
立足北疆,耕耘实干
何谓北疆医魂?
是马蹄踏雪时未曾迟到的诺言
是实验室里与布鲁氏菌鏖战的
千万次死磕
更是刻进基因的
“一切为了人民健康”的诺言
在这里,医学不是冰冷的术语
而是56个民族共同捧起的、带有体温的答案
这里的故事是“扎根”的注脚——当北上广的霓虹在简历上闪烁,有人把青春押进基层牧区卫生院的药斗格,他们的皱纹里积着草原的沙尘,掌纹中刻着手术刀的锋芒,而心跳始终与“健康中国”的脉搏同频。在yl23455永利官网近七十载的办学历史中,涌现了无数以仁心仁术丈量生命维度的“医魂”人物。为充分彰显建校以来yl23455永利官网人在教育、医疗和科研工作方面的卓越成就,学校党委宣传部在官网、官微、校报特开设“北疆医魂?人物志”栏目,并设“医者”“师者”“学子星光”“校友远方”等专题,这里既有解剖学先驱在煤油灯下绘制的第一幅人体图谱,也有青年教师在智慧教室中点亮的创新火种;既有医院专家在国际舞台上发出的中国声音,也有基层校友在乡镇苏木卫生室写下的坚守日记。我们将以人物为经,以精神为纬,编织起北疆高等医学教育的精神图谱。
本栏目不载丰碑,只镌脚印——他们以身为烛,照亮的是“健康北疆”的版图;他们掌心交叠的温度,正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火种。请随我们走进这些未被镀金的故事:在生命最脆弱的褶皱里,在祖国北疆的风沙中,看yl23455永利官网人如何以仁心为甲,在苍茫大地上写下“大医精诚”的史诗。
当午后的阳光越过老校区博物馆的青黛砖墙,在交错的杨树枝叶间投下斑驳光影时,我们见到了申鸰老师。虽然鬓角的碎发在风里扬起,背影却挺拔得像株坚韧的白杨——这是申鸰老师卸任2022年北京冬奥会短道速滑竞赛主任的第三年,也是她以“永不言弃”的人生态度,续写“师者之歌”的第44载。从知青岁月到体育“讲台”,从双语教学到国际裁判,从痛失挚爱到活出另一番精彩,申鸰老师的人生轨迹里,藏着比冰刀更锋利的坚韧,比赛场更辽阔的热爱。

一、从知识青年到体育教师:岁月磨出的“韧”与“热”
申鸰的青春,是在北疆清晨砭骨的寒冷中淬炼出来的。1971年,18岁的她响应号召成为知青,在一望无际的田野间挥汗如雨。“那时候扛过锄头、喂过牛羊,心里始终有一股闯劲、拼劲。”她笑着说,手上的老茧是那段岁月的勋章。艰苦的环境没磨掉她眼里的光,反而让她学会了“把每一个困难踩成成长的基石”。由于仍怀着成为速滑运动员的梦想,申鸰始终没有放弃训练。在插队落户的知青点,知青们需和当地农民一起每天六点半出工,为了有更多练习的机会,申鸰每天早晨五点二十分强迫自己准时起床训练,跑步、拉伸,负重屈膝走、滑跳,有过徘徊彷徨与失落沮丧,但从未放弃过对梦想的追随、对未来的憧憬和对美好的祈望。

冰场上的申鸰老师
内蒙古速滑队成立后,申鸰如愿成为速滑队员,开启了运动员生涯。1973年,申鸰抱着“运动改变人生”的信念,考入北京体育大学体育系。毕业后,她成为了一名体育教练、一名体育教师。“体育不只是跑跳投,更是磨性子、塑品格的淬炼炉。”这是她站在训练场第一天就刻在心里的话。而这份信念,与她和丈夫赛音贺希格组成的“双师家庭”密不可分——他是附属医院妇产科医生,她是体育教师,“我们一个救死扶伤,一个强体铸魂,本质上都是在守护生命的质量。”

内蒙古速滑女队运动员(一排左二为申鸰老师)
二、体育课堂里的育人密码:让“永不言弃”长出翅膀
申鸰老师的体育课,总有种特别的“魔力”。在课堂中,申鸰老师创新性的开展双语教学,用英语讲授体育理论知识和体育运动技术。同时,她还与学生共同练习,鼓励学生用英语提问,相互交流,学生们在一堂体育课中不仅学习了体育技术,同时还锻炼了英语的听说能力。学生们都很喜欢这种新颖的上课形式,在当时,申鸰老师独特的教学方式,还受到人民日报、新华社、中国教育报等主流媒体的专题报道。

申鸰老师的双语教学课堂
除体育教学工作外,申鸰老师还担任学校的田径教练,负责跨栏项目。她所带的跨栏队,在呼和浩特高校田径比赛中连续几年拿到冠军。有一次,女子400米栏的前三名都被我校参赛队员收入囊中。学生们记得,申鸰老师带队训练时,从不只看速度,更盯着“摔倒后的姿势”。跨栏训练中,碰栏、踢栏、摔倒是常有的,而申鸰老师无论是面对队员的成功或失误,都同样送上拥抱。在申鸰老师的鼓励下,队员们总是愈挫愈勇。在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七届高校运动会田径比赛中,我校共斩获四个项目的冠军,其中有三个是申鸰老师带训的运动员获得的。说到这里,申鸰老师眼里泛起温柔的光。这正是她想传递的体育精神:不是永不跌倒,而是跌倒后总有站起来的勇气。

申鸰老师在运动会后为学生们举行的庆功家宴
在申鸰老师看来,体育教育是人格培养的“重要一环”。带团队训练时,她会故意设置“强弱搭档”,让跑得快的给跑得慢的喊口号、陪练习;比赛输了,她不批评成绩,而是让大家围坐成圈,说说“队友为自己做了什么”。“医学是团队作战,体育也是。现在学会为队友递瓶水,将来才会更能配合好工作中的团队协同作战。”这种将体育精神与医者素养相融合的教学智慧,让她的课堂成了学生们“最舍不得逃的课”。
三、援非精神里的家与国:爱是传承,更是力量
2003年初秋,申鸰的世界被一通来自非洲的电话击碎——丈夫赛音贺希格在援助卢旺达期间,因突发急性心梗而因公殉职。就在丈夫去世三天前,申鸰老师还接到他的电话,他成就满满的告诉她,“上班三周做了28台手术,感觉一切都还好呀”。回忆起丈夫,申鸰老师的声音轻了些,却带着力量,“他总说,医生的‘精诚’是对生命负责,教师的‘尚行’ 是对成长负责,本质上都是‘至善’的修行。”

申鸰老师与家人
赛音贺希格践行的“不畏艰苦、甘于奉献”,正是yl23455永利官网“博学、尚行、精诚、至善”校训的生动注脚。“他在非洲克服疟疾、缺电,用手术刀架起中非友谊的桥;我在课堂上教学生‘永不言弃’,都是在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作为师者与医者的担当。”申鸰老师说,这种精神不该被遗忘。她在公众号“永不言弃的我”里,记述了这样的片段:“葬礼的熊熊火焰持续燃烧了一天一夜,随着他高大身躯的慢慢融化消失,我在恍惚中仿佛洞见,随着那缓缓飘升的青烟,他的拳拳爱心、无私精神和高尚灵魂也随之升腾高飞。”
四、永不言弃的人生:从冰场到琴房,热爱从不退休
苦难似乎是人生的必由之路,但苦难本身并无意义, 而是面对苦难、渡过苦难的自我抗争。丈夫去世后,申鸰老师并未消沉,而是继续书写着“永不言弃”的精彩人生剧本。自1987年通过国家级裁判员考试后,申鸰老师在追寻国际级赛事执裁资格的道路上从未停歇。2008年,她担任北京夏季奥运会田径国内技术官员,2014年索契冬奥会、2018年平昌冬奥会,她连任短道速滑比赛编排记录长,2022年,65岁的申鸰当选北京冬奥会短道速滑竞赛主任。拥有多个国际赛事的执裁经历,人们往往看到的是申鸰满血冲刺、展翅高飞的光鲜一面,却不知在光鲜背后,她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巨大艰辛。实时判罚争议处理、多语言指令同步、复杂赛程的动态调整、数据零误差核验、跨文化冲突调解、特殊情况的临场应变……申鸰告诉我们,在那些执裁国际比赛的日子里,通宵工作是她的常态。

索契冬奥现场的申鸰老师

北京冬奥现场的申鸰老师
退休后,申鸰老师又走入从前完全陌生的音乐世界。她尝试弹钢琴、学巴乌、学手风琴,学巴扬。如今,她还兼职一所学校的英文音乐教师,将双语教学延伸至音乐领域。“体育练筋骨,音乐养心神。总之,热爱从不退休,生命永远沸腾。”

雅乐情怀
五、给年轻一代的话:做“永不言弃的追光者”
回望人生路,申鸰老师说自己的新规划很简单:“作为兼职音乐教师,继续教下去,直到弹不动、唱不动为止;作为内蒙古滑冰协会会长,继续干下去,为内蒙古自治区滑冰事业贡献自己的光和热。”而对年轻人,她最想分享的是:“要始终保持善良与正直、热爱与坚韧;别害怕慢,怕的是站着不动;别总想着‘意义’,先把眼前的事做得出彩 —— 就像做实验要练thousand times(千次),滑冰要摔hundred times(百次),所有成功都藏在‘再试一次’里。”

夕阳下,我们与申鸰老师告别,目送她远去的背影。雨滴从高大的白杨树间滑落,坠在灌木丛间,发出清脆的声响,像在诉说一个关于热爱、坚守与传承的故事——这个故事里,有北疆的风,有非洲的星,有课堂的笑,更有一颗永不言弃、永远滚烫的心。
每一个故事都是一颗璀璨的星辰,照亮着后来者前行的道路。无论您是在校师生、毕业校友,还是关心医学教育事业发展的社会人士,都请与我们一同翻开这部“行走的校史”,让我们共同续写“北疆医魂”的新篇章!
?版权归yl23455永利官网党委宣传部所有,如需转载或使用,请联系获取授权。
稿件来源:宣传部 编辑:刘莎 复审:赛音德力格尔、姜玉霞 终审:安志新